从历史上消失了1000年,这个王朝正在重生
被历史遗忘,被风沙侵蚀,沉寂在黄沙漫漫的荒漠。
黑水城的发现,掀开了一个未被正史记载的王朝神秘的面纱。
文字失传,族人被灭,皇陵被盗毁。
只在其他王史中,留给我们只言片语。
《鬼吹灯之龙陵迷窟》中的黑水城,埋藏着黑将军的宝藏及遗失千年的雮尘珠,引来无数探险家和盗墓贼的觊觎。
摸金校尉鹧鸪哨就断臂于此。
雮尘珠是虚构的;黑水城 及 宝藏确是真的。
黑水城如今叫做“额济纳”,在内蒙古和外蒙古以及甘肃的交界处。
传说蒙古族黑将军(哈日巴特尔)曾在此地驻守,被敌军围困,将城中的财宝尽数投入井中。
俄国人探险家波塔宁深信黑水城宝藏的存在:
多番寻找,无功而返。
俄国人科兹洛夫贿赂了蒙古王爷巴登札萨克,得以找到黑水城。
城中没有富可敌国的宝藏,却有令整个世界震惊的“无价之宝”。
30多座佛塔塔身和塔基被科兹洛夫一一刨开。
8000余种由汉文、藏文、回鹘文、蒙古文、波斯文书写的文书经卷被盗走。
佛塑画像,钱币饰物,陶器铁器,织品雕塑,装满了数10个箱子,运往俄国圣彼得堡。
文物数量之浩繁,从1909年科兹洛夫将文物运往圣彼得堡,到1996年初步整理工作大致完成,花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
如今的黑水城,断壁残垣,宛若苟延残喘的老人。
砖石瓦块、陶瓷残片、锈迹斑斑的铁器,残缺的佛塔,风化的白骨,破裂的石磨……
依稀可见900年前边防要塞黑水城的繁华。
1938年,发现黑水城30年后,德国飞行员卡斯特在银川看到了神奇的一幕。
辽阔的宁夏平原上排列着9个巨大的白色土堆:
白蚁堆?金字塔?还是史前文明遗迹?
卡斯特的心里充满了疑问。
或许是某个古中国墓葬?
卡斯特并没有将它与西夏联系在一起。
史料太少,连学术界都很少知道西夏。
甚至有考古学家认为它是座唐墓。
直到1971年,卡斯特发现的白色土堆,终于被证实为西夏帝陵。
西夏陵位于贺兰山中段南段东侧,陵墓的设计师据说是位中原人士,极通风水学。
西夏陵仿造中原的陵墓建制,又吸取了党项民族的特色,排列上似北斗九星。
(北斗七星加上辅星、弼星,时称北斗九星。辅星、弼星渐渐隐失,北斗九星“七现二隐”。)
西夏七号陵出土的残碑拓片,证实该墓葬属于西夏第五位皇帝李仁孝。
其余墓葬被盗毁严重,墓主人的身份至今无法确认。
这些陵墓的墓主人是谁?陵墓为何被破坏至此?
我们把时间拉回千年前。
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的迁徙
助唐平定黄巢起义
占据西平府,成为夏国王
依辽和宋,以文治国
大白高国的建立
……
拓拔思恭、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党项人的精神领袖、民族英雄。
带领西夏从青藏高原上弱小的部落,成长为令辽、宋不敢小觑的西夏帝国。
夏州、灵州(西平府)、地斤泽、兴州、兴庆府、中兴府。
不断扩张的领土,见证着党项人的日益强大。
李继迁以武安邦,却在出征吐蕃时中计身亡。
功业未成而中道崩殂。
儿子李德明继位。
党项族的血脉,植根着尚武和血性。
一边西攻吐蕃和回鹘,势力范围扩展至玉门关及整个河西走廊。
一边“依辽和宋”,同时向辽、宋称臣,接受两国封号以麻痹宋辽。
对内大力发展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尊尚儒学,温和治国。
大业将成,李德明突然病逝。
儿子李元昊的继任,使宋朝叫苦不堪。
青少年时期的李元昊:
驻守陕西沿边的宋朝边将曹玮,早闻李元昊英勇不凡,派人暗中偷画了李元昊的素像。
见其状貌不由惊叹:“真英雄也!”
一语成谶。
李元昊成了宋朝的心腹大患。
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
西夏的铁鹞子军队打得宋朝毫无还手之力。
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府。
弃用李姓,改姓“嵬名”。
创造西夏文,颁布秃发令。
追封祖宗,修建宫殿。
文治武功,雄才伟略,李元昊开创了宋、辽、西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人口不足百万的西夏国,几乎全民皆兵。
上战场的西夏女性被称为麻魁或寨妇,丝毫不输巾帼英雄花木兰和杨门女将。
当宋朝女性沦为男性的附庸,西夏女性在政治、军事上已有极大的话语权。
西夏190年的政权中,女性掌权的时间就有近100年。
西北苍茫的土地上,一只部落的崛起,使欧亚大陆上的国家闻风丧胆。
蒙古军的铁骑攻陷西辽、西夏、花剌子模、金朝、南宋、大理等国。
元朝统治领域东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贝加尔湖。
西夏是蒙古征服欧亚大陆上啃到的一块硬骨头。
当蒙古铁骑踏上西夏领土,党项人心中的血性被激发。
顽强抵抗,是党项人最后的坚守。
英勇桀骜、宁死不屈,刻在了将士、士兵乃至每个人的血肉骨子里。
蒙古军猛攻斡罗孩城,兵力悬殊,西夏副帅高逸被俘,宁死不降。
蒙古军引水淹城,城中百姓死伤无数,宁死不降。
蒙古军围困兴庆府半年,弹尽粮绝,宁死不降。
气节、尊严、血性,党项人的基因里,没有投降二字,唯有战死沙场。
或许真的是命运的安排,或许西夏真的命数将尽。
中兴府突如其来的地震,成了压倒党项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人若亡我,我可反攻,天若亡我,我欲何为?
天谴攻破了党项人心中最后一道防线。
蒙古围困中兴府半年后,西夏末主李晛亲自献上了投降书。
统治时间长达190年的西夏,覆灭在蒙古军的铁骑下。
然后,就是一场灭顶之灾。
蒙古军秉承成吉思汗遗嘱,秘不发丧,待攻下中兴府后,屠城以泄恨。
李晛被杀,中兴府被屠,西夏皇族下落不明。
中兴府笼罩在一层血雾之中。
蒙古建立元朝政权后,给辽、金、宋都修了史,唯独少了西夏。
至此,西夏真正的从历史上消失。
我们只能从元、金、宋的正史边角,窥探些许西夏的遗迹。
1804年,清朝史学家张澍在清应寺发现了一块前后砌砖、封闭已久的石碑:
拆开封砖后,“上面所刻文字体形方整,乍一看,好象都能认识,细看则无一字可识。
另一面则刻有汉文,其中有建碑年款:‘天祐民安五年岁次甲戍十五年戊子建’。”
“天祐民安”是西夏年号,碑上繁复的文字,便是失传900年的西夏文。
遗憾的是,已无人能识、无人能辨、无人能解,西夏文成了死文字。
直至今天,还有大量的西夏文未被破译。
黑水城出土的文物,佛像、经卷、书籍,映照出昔日西夏文化的璀璨与繁华。
文字、文化的断层,致使西夏在历史的洪流中,消失了近千年。
曾经的光辉岁月被掩埋,只能从正史的边角料中,拼凑出西夏的中兴之路。
党项民族数代人呕心沥血的经营,用鲜血和汗水铺出一条,夹缝求生的的强国之路。
900年前,曾经如此绚烂的西夏,徒剩几个残破的黄土堆。
没有文字传承,没有载入正史,连墓主人的身份都未可知。
煊赫一时的西夏成为风景区,络绎不绝的游客满载希望而来,又满腹失望抱怨而去:
“不就是几个土堆吗?没什么好看的,票买亏了。”
无意的抱怨,让西夏陵的工作人员内心涌上一阵深切的悲凉。
站在陵塔前莫名奇妙的流泪。
多么瑰丽的文化、多么强健的民族,绚丽的崛起又悲壮的消亡。
最后只成了游客口中“票买亏了”的黄土堆。
何其悲哀,何其苍凉。
贺兰山下古冢稠。
云是昔时王与侯。
它们不是一个个土堆,是一个灿烂王朝最后的归宿。
900年前,李晛投降被杀,西夏灭亡。
900年来,贺兰山脚,西夏先辈以另样的方式,默默俯瞰着缔造过无数传奇的中兴府。
党项人退出了历史舞台,血脉仍不断在延续。
南长滩村村民大多数姓拓,据考证是西夏党项贵族后裔,保存有完整的族谱。
四川木雅人崇尚白色,传闻是党项贵族的后裔,至今保留着西夏风格的建筑。
内蒙古草原上的一群牧民,自称唐古特人,他们的先辈也是党项人。
近千年历史的缺失,遗落900年的西夏文成了死文字。
可党项人却隐姓埋名,传承了一代又一代。
黑水城、西夏陵的遗址,俄国冬宫博物馆的馆藏,西夏学的创生。
昔日的辉煌,昨日的遗忘,今日的复兴。
西夏,将以全新的方式,重登历史舞台。
·END·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下辖村委会包括迎新居委会、绿盛居委会、迎水村委会、黑林村委会、码头村委会、鸣钟村委会、沙坡头村委会、孟家湾村委会、长流水村委会、上滩村委会、下滩村委会、营盘水村委会、牛滩村委会、夹道村委会、杨渠村委会、何滩村委会、姚滩村委会、鸣沙村委会、南长滩村委会。
让成吉思汗想把西夏人赶尽杀绝的大臣,说了什么话?
从1205年到1226年,成吉思汗蒙古大军六次征伐西夏,终将西夏灭国。尤其是第六次征伐西夏之战异常惨烈,立国近190年的西夏王朝不仅宫室、西夏王陵被战火付之一炬,西夏党项族也遭遇灭顶之灾,破城后蒙古大军疯狂报复,烧杀辱掠,尸横遍野,西夏仿佛成为人间地狱,西夏党项族人也销声匿迹,一个曾经辉煌的民族难道真的灭亡了吗?我们先来看下成吉思汗为什么要屡次攻打西夏,他跟西夏又有着怎样的仇恨?
在蒙古与金国之间被逼选边站
建立西夏的党项族是西羌之后,1038年李元昊称帝,西夏正式建国,党项族虽然是主体民族,但也有汉族、吐蕃族、回鹘族等民族构成。西夏王朝强盛时期,李元昊屡败宋辽大军。元昊后,西夏对金国称臣。
而当蒙古崛起以后,西夏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西夏真正的克星——成吉思汗来了。金国是蒙古的世仇,金国欺负了蒙古那么多年,强盛起来的蒙古大军岂会善罢甘休,西夏是又金的属国,蒙古打你西夏貌似也说得过去。更重要的是蒙古成吉思汗开疆拓土的欲望无比强烈,再说出兵总得师出有名啊,于是蒙古以西夏曾收留成吉思汗的仇敌,克烈部汪罕之子亦刺合为由发动第一次征伐西夏战争,主要是探探西夏军力的情况。
而第三次征伐西夏,就连西夏名将嵬名令公伏击蒙古军也被击退,中兴府被团团围住,西夏皇帝夏襄宗向宗主国金国求救,金国老大完颜永济是个昏君,忠奸不分,居然见死不救,于是西夏只好跟蒙古和亲,奉献大量财物后,并对蒙古称臣,被逼采取附蒙侵金的政策,以求生存。看似也有道理,你金国见死不救,我就投靠蒙古一起打你,都是你逼的,不能怪我。
金和西夏,昔日的盟友翻脸成仇人,西夏王朝从李安全皇建元年(1210年)到李遵项退位(1223年),13年间,金和西夏的战事有四十多次,西夏实力本就不及金、宋等国。哪能经得起这个折腾,搞得民生凋敝,帝国精锐在随蒙古大军伐金过程中损失惨重。而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成吉思汗和蒙古大军,不仅成功地让夏金关系破裂,而且是两败俱伤,渔翁得利,到时灭西夏和金国就容易多了。
西夏牛人八个字,激怒一代天骄
金和西夏的战争不但让西夏人民流离失所,经济上损失更大,金国还关闭了金和西夏的榷场(互市市场),西夏的商业陷入停滞。虎落平阳被犬欺,西夏周边的少数民族也乘机入侵。以往都是西夏屡屡侵扰宋朝等国,这下他也体会到被骚扰是什么滋味了。西夏王朝的致命弱点其实在他自己统治阶层内部,外患不已,内部为了皇位争斗不已、勾心斗角,怎么可能静下心思发展国力和民生。
执行附蒙侵金政策,让西夏成为蒙古的附庸军,当了炮灰还没有好处,西夏也不是傻子,也在用行动抵触和反抗蒙古。与蒙古大军一起攻打金国时,西夏军不愿白白送死,于是中途撤兵,撇下蒙古军队自己应付。蒙古人一看,好你个西夏,说好的一起上,怎么这么没有信用。就算成吉思汗下命令西夏出兵,西夏也是干打雷不下雨跟你耗下去。而接下来的一次,西夏的任性,却为自己灭亡埋下了祸根。
1218年,成吉思汗要西夏出兵一同西征中西亚及欧洲。这时的西夏内部也形成了共识,不再执行附蒙侵金政策,再这样下去出兵出粮,不仅挽救不了西夏,早晚都得被蒙古玩死。西夏不干了,不仅西夏皇帝拒绝出兵,西夏大臣阿沙敢不直接对蒙古使者说:“力既不足,何必为汗。”,直接了当的说成吉思汗,你没这个能力,就别当这个大汗,逞什么能!
成吉思汗震怒不已,这口气不能不出,即使是西征,也要给你一老拳,方解我心头之恨。于是蒙古大军给了西夏几记老拳后就西征上路了。不得不说西夏大臣阿沙敢不,这八个字真的够狠,自己是痛快了,成功奚落了成吉思汗,但也让成吉思汗对西夏痛恨不已,坚定了灭西夏的决心。
迟到的悔悟,誓死抗争
而西夏这边也算彻底醒悟过来了,知道蒙古要灭亡它。特别是夏献宗即位后与金国和解,采取联金抗蒙的策略,还趁成吉思汗西征时联合漠北诸部抗蒙,不想被蒙古察觉,反被蒙古军打得狼狈不堪,苟延残喘。此刻的西夏国已经病入膏肓,民不聊生,“仓库无斗粟尺帛之储”,怎可御敌于国门之外。
1226年,成吉思汗率军发起第六次征伐西夏的战争,消灭西夏名将嵬名令公的10万精锐,又攻克灵州,西夏精锐损失殆尽,西夏中兴府被团团围住。
西夏虽然已经是穷途末路,但西夏民风尚武不屈,顽强抵抗蒙古铁蹄。恼羞成怒的成吉思汗和蒙古大军也杀红了眼,见人就杀,见屋就烧。曾经繁荣的西夏国到处狼烟四起,残垣断壁,尸体成堆,白骨露于野,西夏王朝的国土上一片末日景象。
中兴府在坚持了半年后再也撑不住了,夏末帝李睍投降。而成吉思汗也来不及享受胜利的果实,第六次征伐西夏一年多来,战事异常艰苦,劳累加之原先跌下马留下的旧疾复发,让他心衰力竭,再也撑不下去了,1227成吉思汗病死六盘山。
成吉思汗遗言杀尽唐兀惕
成吉思汗死后秘不发丧,遗嘱命拖雷将夏末帝李睍和从人全部杀死,还命蒙古人今后每次饮食之前,必须先说:“唐兀惕尽绝了”,方可饮食(蒙古人称西夏党项族为唐兀惕)。由此可见,成吉思汗多西夏人多么痛恨。22年,六次征讨西夏,均遭到西夏的顽强抵抗,征战的辛苦,让年老体衰的他心力交瘁,西夏大臣阿沙敢不的奚落,还有西夏人为自保做出的一些举动,让他感觉是可耻的欺骗行为,所以对西夏痛恨至深。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的杀戮更加凶残,西夏都城兴庆府,城中军民惨遭屠戮,宫室、陵园付之一炬。西夏全境沦陷,蒙古军对西夏文明进行了彻底地摧毁和破坏,西夏文化典籍与建筑被焚毁,西夏王陵和陪葬墓的地上部分都被破坏,碑刻、砖雕都被砸为瓦砾,西夏王陵地下部分此后也被历朝盗墓者盗空,只留下小山包一样的大土堆诉说着当年的凄惨。
西夏灭亡后,西夏党项族人和其他民族是不是被蒙古军杀光了呢?当然不会,西夏王朝是个拥有7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方,蒙古人口当时也不过百万,军队人数十几万,西夏这么大的地方,区区十几万人蒙古军也只能望洋兴叹!那么党项族人到哪里去了?
战后幸存的党项人,为了活命,隐姓埋名、前往人迹罕至的密林深山,躲避蒙古军的追杀。遭此大难的党项族是不是就没有出头之地了呢,成吉思汗对西夏恨之入骨,蒙古继任者会不会对党项族屠杀到底呢?
峰回路转,绝处逢生
庆幸的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并没有这样做,他在西夏境内设甘肃行省,下设中兴路,后又改为宁夏府路。元政府组织兴修水利、开垦种田,号召西夏遗民回归家园,并发放种子和农具。党项人朵儿赤还被忽必烈任命为中兴路新民总管,开始招揽流落他乡的党项人重建家园,由于开垦粮田成绩突出还被升了官,这对漂泊在外的西夏遗民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很多人开始返回故土生活。
流落在外的一部分西夏人回到了故土,还有西夏人变成了蒙古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当年蒙古灭西夏时,一部分投降的人也活了下来。成吉思汗曾将一部分西夏投降军民赐给宠妃也遂当奴隶,这些西夏人后来融入蒙古人中。在鄂尔多斯台地的边缘,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的布拉格苏木、鄂托克旗的巴音陶亥乡和查布苏木聚居着一部分党项族后裔,他们己按汉族习俗将唐古特氏族改为唐姓。
在今陕西北部米脂、横山,以及宁夏中卫南长滩一带,也居住着许多党项拓跋氏的后裔,这些拓跋逃亡者历经艰险,终于找到躲避战火的家园,被誉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南长滩村人就是当年党项拓跋氏的后裔。
元朝,党项族人出头了,很多人迁居到内地发展,他们的社会地位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地位卑微,而是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很多,蒙古人将党项人列为色目人,他们地位仅次于蒙古人,在汉人之上。
不光如此,党项族人在元朝还颇受蒙古人重用,元政府中很多重要职位都选用了一些党项人来担当,保卫京师和宫廷的军队中也有大量党项人。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蒙古人也学会了宽容,又或者是知道党项族人早已分散各地,人口基数小根本翻不起大浪。
另外在河南、河北、安徽、四川、云南、西藏都发现了西夏遗民的活动踪迹,还有西夏人在西夏灭亡前就迁居到了中亚。不过成吉思汗确实较为彻底地灭亡了西夏,随着时间的推移,党项族人的后裔再也不会说他们本民族的语言,看不懂他们的文字,在信仰和文化上逐渐被汉民族和其他民族同化,就像李自成一样,虽是西夏党项人后裔,但与汉族相比已没有什么明显不同。
黄河古村梨花开了,此景你会用哪些诗句来描述呢?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寒食轻烟薄雾,满城明月梨花。”“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南长滩村位于宁夏西南部与甘肃交界处,是黄河流入宁夏的第一个行政村,一直都有“宁夏黄河第一村”的称呼。村中梨树悠久,每到春季,梨花竞相绽放,引来许多游客才来观赏、拍照。看着这千树万树的梨花,洁白如雪,你能用哪些诗句来描述它们呢?
如果是我,我会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这句诗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这句诗的意思要结合它前一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北风肆虐吹折了百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起了大雪。就好像一夜之间春风到来,万千梨花竞相开放一样。作者把雪比喻成梨花,可见梨花的雪白无暇。
如果是我,我会用“寒食轻烟薄雾,满城明月梨花”来描述。这句诗出自宋代沈括的《开元乐》。意思是寒食节煮饭的烟火很少天空中只有一层薄薄的雾,满城都开满了梨花。这句诗说出来了梨花盛开的时候寒食节,也就是清明节前的一两天。也描绘出了梨花的多且繁,满城都是梨花,该是有多壮观,多美丽,与古村满村梨花盛开也是差不多。
如果是我,我还会用“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来描绘。出自王雱 的《秋波媚》一诗。这句话说的是“海棠花还没有像雨一般坠落,梨花的花瓣已经像雪一样铺满地面,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半了。”虽然梨花还未飘落,但也是快了,我想用这句诗来告诉众人,春天已经快要过去,要及时行乐,及时感受春天的美好,不要等春天过了,才懊悔。
细说南长摊(1)
南长摊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香山乡迎水桥镇,地处宁夏、甘肃两省交界处,因黄河黑山峡冲刷淤积形成狭长河滩地而得名,是黄河进入宁夏境内第一个村庄,号称黄河第一渡。
南长滩村被称为“宁夏黄河第一村”“宁夏黄河第一渡”“宁夏黄河第一漂”。宁夏首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这里的山羊吃的是当地特产大红枣
当地人给小羊羔喂奶
进入南长滩村拓跋寨,这里的人们,复姓拓跋,他们自称是西夏人的后裔,代代相传。
南长滩黄河在这里转了一个大弯,在河南岸形成了一个月牙形的长滩,人们叫其南长滩。
南长滩村,地处中卫最西头的深山里,距离中卫市区70多公里,是黄河进入宁夏流经的第一个村庄。
该地四面靠山,一河环流,形成了弧形半岛,像一块翡翠镶嵌在黑色的石头和黄色的河水之间。
宁夏回族呃呃村地址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香山乡的南长滩村,是一个神秘的村落,村子虽小却拥有“三个宁夏第一”:宁夏黄河第一村、宁夏黄河第一渡、宁夏黄河第一漂。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旅途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