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县御面作文,彬县御面怎么做

咸阳每个县的代表小吃美食是什么?

咸阳下辖十县,分别是武功、泾阳、三原、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旬邑、淳化。

西安小吃许多,是正宗当地小吃都在县市,今日说说咸阳十县各自头牌名吃,准备好纸巾,摆好碗筷,准备跟我走吧。

HOT武功县

大锅盔

武功县:大锅盔属榜首,煮吃不烂、润滑筋斗、干吃酥脆;原味、五香、蛋酥、油酥任选。锅盔据传发源于乾县,传于当年武则天修乾陵时。

当然武功还有旗花面、普集烧鸡等,想尝尝的能够去当地品一下,绝对美味。

HOT泾阳县

茯砖茶

泾阳:茯砖茶,泾阳茯砖茶虽是这几年才扬名海内外,可是其前史却是悠远流长,兴于宋,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数百年来与粮、奶、肉一同,成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日子的必需品。

泾阳除了茯砖茶还有甑糕,也是很有特征,喜欢甜食的朋友,有时刻能够去尝尝。

HOT三原县

蓼花糖

三原:三原蓼花糖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前史。相传曾得到慈禧的欣赏。它姿态像鼓槌形,金黄色的表皮有一层白芝麻,里边是蜂窝状糖心,吃起来瓤美味久,松、甜、酥、脆、香。风味共同,成为陕西省传统的贵重食物之一。

除了蓼花糖,还有三原熏鸡,泡泡油糕等小吃,可随时品鉴。

HOT礼泉

烙面

礼泉:礼泉烙面可加汤食用,亦可干吃。其特征吃法称之为“泖(音:miao,一声)”,即将面盛在碗中,反复用开水浇之。然后调上佐料,即可食用,佐料的分配比较共同,用上等的猪油谐和辣椒面,配以葱花、韭叶、盐及当地酿制的香醋。

礼泉是一个以苹果大县,现在的红星软香酥现已名声鹊起,所以来礼泉的朋友除了尝一下烙面,能够去农家果园转转。礼泉烙面怎一个香字了得!

HOT永寿县

浇汤面

永寿:毗连乾县,淳化、礼泉,其特征小吃浇汤面,一般家庭只要新年娶亲时分才可吃,油汪、面细而劲,也叫口水面,一口香等,这种面在乾县也广为撒播,与乾州酸汤面相似。

除此之外还有?烙,驴蹄子面、豆腐脑等。

HOT彬县

御面

彬县:御面,又称玉面、淤面,是一种有别于凉皮的面粉特制食物。以其制造方法称为“淤面”,以其色亮如玉称为“玉面”,以其为宫中贡品而称为“御面”。

HOT长武县

水豆腐

长武:长武水豆腐;豆腐在其它当地或烩或炸,或炒或烧,都是压成块干吃,只有长武有一种特别的吃法,就是将豆腐点好后连汤食用。这就是有名的长武水豆腐。

HOT旬邑县

花馍

旬邑:旬邑花馍是一种民间面塑品。乡下逢年节都要蒸制花馍。花馍在民间依不同岁时和用处有各种形式。

看到这个馍,你会不会有更多主意了?

HOT淳化县

?烙

淳化:淳化?烙在西安也很有名,到处都是?烙面馆。淳化??是淳化县民间传统手艺技艺荞面??制造工艺,被列入咸阳市榜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淳化县荞面??制造工艺源源不绝,早在元代就已发生。荞面??制造包含面粉加工、调面、限制、熟辣椒、煎臊子汤等有一整套十分讲究的制造工艺,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其“筋长光亮、香辣宜人、柔瓢可口”的特色,成为群众所喜欢的面食。

不能错过的“御面”,彬县玉面

彬县御面是陕西省咸阳市彬县着名的汉族传统小吃。御面,又称玉面、淤面。是一种有别于凉皮的面粉特制食品。以其制作方法称为“淤面”,以其色亮如玉称为“玉面”,以其为宫中贡品而称为“御面”。

相传为当年周太王古公亶父居豳时夫人姜女所发明。姜女是《诗·大雅·绵》中盛的贤美聪慧夫人,以善于烹调着称。后来古公亶父由豳迁岐,途经乾县梁山,姜女也将御面制作技艺带到了乾县、岐山一带,只不过因水土关系,那里的小麦面粉做成了流传至今的“面皮”。过了100多年,古公亶父的重孙周武王灭商建周,亲自来祖地豳国朝拜,专要曾祖母创始、曾祖父命名的玉面吃。由此淤面又称为“御面”。建都咸阳、长安的秦汉唐各代,彬地御面一直为宫中食品。清慈禧太后晚年喜欢翻阅历朝案卷,对周人先祖居豳的历史及《诗·豳风》颇有研究,因而在颐和园修了“豳风桥”,她竟然从古籍中查到了3000多年前周太王元妃姜女制作淤面的记述,深为感动。后来八国联军入侵,慈禧逃到西安时,特地点了邠州淤面。

虽经3000多年的演变,淤面仍是上述姜女首创的四道工序,就是洗淤面、炼淤面、蒸淤面、切淤面。后来又加了压淤面,即将蒸熟的淤面压制成饴络。制作方法是:取上乘精粉适量,拌匀揉成面团,将面团放于凉水盆中反复揉洗,直到洗净面筋为止。再将洗出的面水过箩沉淀,在凉快干净处沉淀一夜。第二天滤掉在上面的清水,把粉浆用小火在锅内提炼成团,人工搓成小块、笼蒸一小时后出锅,用饴络床压制成粉条状。或用文火在锅里边搅边炼,炼成半熟为宜,再揉成细长条,置于笼内蒸熟。然后缓缓晾冷,用锋刃片切成极薄的片,佐以蒜泥、姜末、陈醋、精盐、香油,即可食用。御面筋光柔软,光滑爽口。2003年4月,彬县制作的御面在“中国烹饪王国游·西安咸阳美食旅游周”活动中,获“西安咸阳旅游名品”称号。

手把手教你在家做陕西特色面食御面,晶莹剔透,口感筋道,太香了

手把手教你在家做陕西特色面食御面,晶莹剔透,口感筋道,太香了。陕西的小吃种类特别多,十分丰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在咸阳的彬县就有一种特色面食御面,在当地人是十分受人喜爱的一道小吃,御面又称为玉面、淤面,这个御面可不只是一种面食哦,它和凉皮有点类似,但是又区别于凉皮的面粉特制食品,以其制作的方法被称为“淤面”,以其外观色亮如玉被称为“玉面”,据说这种小吃在古代可是大有来头的,当年慈禧还颇为喜欢呢,所以被作为宫中贡品而称为“御面”。今天就给大家分享这道陕西特色小吃御面的家常做法,看起来像凉皮,但又不是凉皮,做出来筋光融入,光滑爽口,下面和我一起来看下制作方法吧。

准备食材:

和好的面团、清水、绿豆芽、黄瓜丝、花椒水、醋水、蒜水、盐、油泼辣子

具体做法:

1.现在洗面,这个是我提前和好的面团,然后里面倒入清水洗,先浸泡几分钟后再洗,这样会好洗一些,就这样用手一直洗,把里面的淀粉全部洗出来为止。

2.每次把水洗到浓稠的时候,然后把洗出来的面水倒入另外一个盆里,继续往盆里面倒清水洗,就这样重复地洗,洗到这种程度的时候,面筋就洗出来了,如果洗的次数少了,做出来的面筋会比较粘,洗好了,面筋才筋道,口感才好。

3.这个是洗面筋的面水,让它静置沉淀6-7个小时左右。

4.现在上锅蒸面筋,这个面筋不需要添加任何的东西,大火蒸15-20分钟左右。

5.面筋蒸熟后拿出来晾凉,然后直接用手撕成小块备用。

6.面水已经沉淀好了,倒掉上面的清水,只留沉淀下来的面水,再用筷子把沉淀的面水搅匀,然后用过滤网过滤一遍,把过滤出来的杂质倒掉。

7.锅里抹点油,再把过滤好的面水倒入锅里,开小火用筷子不停地搅拌,随着温度的升高面水会慢慢地凝固,要一直不停地搅,防止糊底粘锅,搅到最后会越来越难搅,直到把面团搅到颜色发青,不沾手的时候就可以关火了。

8.再把面团倒在刷过油的案板上,手上抹点油把面团揉成长条状,再揪成几个等份的面团,把小面团再揉成薄厚均匀的小块,或者揉成长条都可以,在上面均匀地刷上一层油。

9.大火蒸20分钟后晾凉。

10.现在已经晾凉了,特别的筋道而且有弹性,这个可以用刀切成细片、细条,也可以切成圆片。

11.切好后装入碗里。碗里加入面筋,加入绿豆芽和黄瓜丝、花椒水、醋水、蒜水、盐,最后加入油泼辣子搅拌均匀就可以开吃了,咱们今天的家常版御面就做好了,喜欢的朋友不妨自己在家试试。

玉面是什么意思

玉面意思是尊称人的容颜。

引证解释:

⒈ 尊称人的容颜。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是以使寡人得见君之玉面。”

⒉ 美好的容貌。

南朝梁简文帝《乌栖曲》之四:“织成屏风金屈膝,朱脣玉面灯前出。”

唐李白《浣纱石上女》诗:“玉面耶溪女,青蛾红粉妆。”

《随园诗话》卷一引清徐柯《过平原有见》诗:“玉面珠璫坐锦车,蟠云作髻两分梳。”

⒊ 白色的脸。指玉面狸。

宋朱松《牛尾狸》诗之一:“压槽玉面天涯见,琢雪庖霜照眼明。”

⒋ 白色的脸。指玉花骢的脸。

元张昱《昔游》诗:“冠翘鶡尾朱袍盛,马顿金羁玉面斜。”

明高明《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玉面、银鬃、秀膊、青花。”

⒌ 指梅花。

宋《虞美人》词:“冰肤玉面孤山裔,肯到人间世。天然不与百花同,却恨无情轻付、与东风。”

网络解释:

玉面

玉面:汉语词组

玉面:地方风味特色面食

玉面 (汉语词组)

(1)古代称人容貌的敬词。

(2)御面,又称玉面、淤面,是一种有别于凉皮的面粉特制食品。主要分布于庆阳市正宁县,宁县以及咸阳市彬县、旬邑、淳化等县的传统面食小吃。其中以正宁县和彬县御面色泽晶莹透亮,口感细腻光滑为最。以其制作方法称为“淤面”,以其色亮如玉称为“玉面”,以其为宫中贡品而称为“御面”。

相传为当年周太王古公亶父居豳时夫人姜女所发明。姜女是《诗·大雅·绵》中盛的贤美聪慧夫人,以善于烹调著称。

彬县御面怎么做

取上乘精粉适量,拌匀揉成面团,将面团放于凉水盆中反复揉洗,直到洗净面筋为止。再将洗出的面水过箩沉淀,在凉快干净处沉淀一夜。第二天滤掉沉淀在上面的清水,把粉浆用小火在锅内提炼成团,人工搓成小块、笼蒸一小时后出锅,用餄络床压制而成粉条状。或用文火在锅里边搅边炼,炼成半熟为宜,再揉成细长条,置于笼内蒸熟。然后缓缓晾冷,用锋利刃片切成极薄的片,佐以蒜泥、姜末、陈醋、精盐、香油,即可食用。御面筋光柔软,晶莹透明,光滑爽口。2003年4月,彬县肖新战制作的御面在“中国烹饪王国游·西安咸阳美食旅游周”活动中获“西安咸阳旅游名品”称号。2003年10月,彬县御面又被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命名为“陕西名小吃”。近日,西安赛格电脑城对面颐高电脑城四楼美食城有卖了,欢迎大家品尝。

彬县历史文化

1.彬县历史文化

戏剧

彬县戏剧演出历史久远,至明清大盛。时村村有戏楼,多处有庙会,逢会有大戏。剧种以秦腔为主,兼有眉户、弦板、道情等。至民国初期,有30多个“自乐班”活跃在乡村。继而又有北极镇六甲村的“六民社”、县城的“三民社”等演出戏班及皮影、木偶戏在城乡演出。戏剧演出多在庙会、祈雨、丰收庆典、红白事等场合。

社火

社火是在鼓乐、戏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通常农历年末岁首排练,元宵节前后演出,正月底结束。演出之夜燃火挑灯,游村转户,鼓乐队开道。出演时,礼炮轰鸣,彩旗前导,鼓乐、高跷、亭子、马队殿后,如三军出征,威武雄壮。社火内容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传统剧目等。演员根据故事情节着妆,表现喜、怒、哀、乐模样,形象逼真。

刺绣

刺绣,是彬县妇女传统的针黹女红工艺。多绣在衣领、挽袖、肚兜、鞋面、鞋底、枕顶、荷包、门帘、窗帘等日用品上,图案有松鹤竹鹿、寿桃花卉、福禄富贵和各种几何花纹图形。尤以鞋底工艺见长,纳扎式样有“九针”、“升底”、“水波浪”等。针脚细密、图案简朴。

彬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部,属渭北旱塬塬梁沟壑区,版图形似一正写的“人”字。东连旬邑、淳化,南依永寿、麟游,西临长武、灵台,北接甘肃正宁,为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在咸阳市发展总体框架中处于“尾翼”位置,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区位优势相对明显。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境内流长104公里,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全县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辖8镇8乡,292个行政村。全县平均海拔1108米,平均气温9.7℃,昼夜温差11.7℃,年均降水量 579毫米,无霜期180天,属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半干旱气候。

2.彬县历史文化

戏剧彬县戏剧演出历史久远,至明清大盛。

时村村有戏楼,多处有庙会,逢会有大戏。剧种以秦腔为主,兼有眉户、弦板、道情等。

至民国初期,有30多个“自乐班”活跃在乡村。继而又有北极镇六甲村的“六民社”、县城的“三民社”等演出戏班及皮影、木偶戏在城乡演出。

戏剧演出多在庙会、祈雨、丰收庆典、红白事等场合。社火社火是在鼓乐、戏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

通常农历年末岁首排练,元宵节前后演出,正月底结束。演出之夜燃火挑灯,游村转户,鼓乐队开道。

出演时,礼炮轰鸣,彩旗前导,鼓乐、高跷、亭子、马队殿后,如三军出征,威武雄壮。社火内容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传统剧目等。

演员根据故事情节着妆,表现喜、怒、哀、乐模样,形象逼真。刺绣刺绣,是彬县妇女传统的针黹女红工艺。

多绣在衣领、挽袖、肚兜、鞋面、鞋底、枕顶、荷包、门帘、窗帘等日用品上,图案有松鹤竹鹿、寿桃花卉、福禄富贵和各种几何花纹图形。尤以鞋底工艺见长,纳扎式样有“九针”、“升底”、“水波浪”等。

针脚细密、图案简朴。彬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部,属渭北旱塬塬梁沟壑区,版图形似一正写的“人”字。

东连旬邑、淳化,南依永寿、麟游,西临长武、灵台,北接甘肃正宁,为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在咸阳市发展总体框架中处于“尾翼”位置,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区位优势相对明显。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境内流长104公里,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

全县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辖8镇8乡,292个行政村。全县平均海拔1108米,平均气温9.7℃,昼夜温差11.7℃,年均降水量 579毫米,无霜期180天,属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半干旱气候。

3.彬县历史

彬县旧名邠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咸阳市西北部,地处渭北塬。

南距咸阳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肃平凉160公里,是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全县版图形似正写的“人”字,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

全县辖13镇247个行政村,总面积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万亩。彬县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关中产粮基地之一。

夏(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地属雍州。 彬县大佛寺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为豳国。

史传公元前16世纪夏末商初,公刘率部落成员居豳,建立豳国。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迁岐下周原。

西周(前11世纪~前770),豳(邑)地属王畿。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属秦国。

秦(前221~前206),设漆县,属秦朝廷直辖地(内史)。西汉(前206~8),仍置漆县,初沿袭秦制,后隶属司隶部左扶风。

王莽改漆县为漆治县。东汉(25~220),初沿袭西汉制。

兴平元年(194),析左扶风的漆县、安定郡的鹑觚县,设立新平郡。魏晋(226~316),仍设新平郡,辖漆县、汾邑县,隶属雍州。

东晋(317~419),初沿袭西晋制。至后秦,郡、县俱废。

南北朝,先后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领属。北魏,皇兴二年(468),于陈阳塬设白土县,县治在今水口乡白土村一带。

后复设新平郡,辖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县,隶属泾州。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分泾州之新平郡设立南豳州。

因宁县时称豳州,故加“南”字以区别。废帝三年(554),改为豳州(因撤销了宁县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隋(581~618),开皇三年(583),撤销新平郡,移白土县治于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县,隶属豳州。

大业二年(606),撤销豳州,新平县改属宁州,是年宁州又改称豳州。大业三年再改豳州(治宁县)为北地郡,新平县随之又属北地郡。

义宁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县、三水县,复置新平郡。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为豳州,辖新平、三水2县,属关内道。

二年,分新平,置永寿县,州辖3县。贞观二年(628),又分新平县,置宜禄县,州辖4县。

神龙元年(705),划永寿县归雍州,州辖3县。景龙元年(707),永寿县复属豳州,州辖4县。

开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为“邠”。天宝元年(742)改为新平郡。

乾元元年(758)又改为邠州,属邠宁节度。五代(907~960),沿袭唐制,仍设邠州,辖新平、三水、永寿、宜禄4县,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领属。

后周显德五年(958),废衍州,以定平县属邠州。宋(960~1127),设邠州,辖新平、三水、永寿、宜禄、定平5县,属永兴军路。

乾德二年(964)划永寿县归乾州,州辖4县。熙宁五年(1072),永寿县复属邠州;定平县划出,属宁州,州辖4县。

政和七年(1117)定平复属邠州,州辖5县。政和八年(1118),永寿县分出,改属礼泉州,州辖4县。

宣和元年(1119),划耀州淳化县归属邠州,州辖5县。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1130)四月,邠州并入金。

隶属庆元路,辖新平、宜禄、三水、淳化、永寿5县。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为蒙军所占,仍设邠州,辖新平、三水、淳化、宜禄4县。

隶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路,不久改属风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县并入淳化县,宜禄县并入新平县,州辖2县。

至元九年(1272),直隶陕西行中书省。明(1368~1644),设邠州,辖新平、淳化2县,直隶陕西布政使司。

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县,辖地归邠州直辖,州辖淳化县,改属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县,复置三水县,州辖2县。

万历十一年(1583),分邠州设长武县,州辖3县。清(1644~1911),沿袭明制,设邠州,辖三水、长武、淳化3县,属西安府。

雍正三年(1725)升为直隶州,直属陕西布政使司。民国(1912~1949),二年(1913),废州设邠县,属关中道。

十七年(1928)3月,设邠乾区,隶属陕西巡按使,辖邠县、乾县、永寿县、长武县、麟游县、栒邑县、淳化县、耀县、汧阳县、陇县,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县设立陕西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邠县、长武县、栒邑县、乾县、醴泉县、永寿县、淳化县、耀县、同官县。

二十九年(1940),同官县划归第三区,耀县划归第十区,七区辖7县。三十三年(1944),栒邑县、淳化县划归二区,七区辖5县。

三十六年(1947),区重新调整,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邠县、乾县、醴泉县、长武县、永寿县、栒邑县和淳化7县。三十七年(1948),淳化县归三原分区,七区辖6县。

民国中期,彬县地处中国 *** 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南部边沿地带,彬县北部、东北部建有革命政权。1935年8月,成立正(宁县)栒(邑县)、邠(县)革命委员会,领导甘肃正宁县,陕西栒邑县和邠县永乐、曹家店地区的革命斗争。

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县六区(底庙)为中心建立永红县苏维埃 *** ,活动地区包括彬县永乐。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

4.彬县在古代历史中曾用过哪些名字

彬县旧名邠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咸阳市西北部,地处渭北塬。

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为豳国。秦(前221~前206),设漆县西汉(前206~8)王莽改漆县为漆治县。

东汉(25~220),设立新平郡。大统十四年(548),分泾州之新平郡设立南豳州。

废帝三年(554),改为豳州隋(581~618),开皇三年(583),撤销新平郡,移白土县治于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县,隶属豳州。

元元年(758)又改为邠州,属邠宁节度。民国(1912~1949),二年(1913),废州设邠县,属关中道。

十七年(1928)3月,设邠乾区,隶属陕西巡按使,辖邠县、乾县、永寿县、长武县、麟游县、栒邑县、淳化县、耀县、汧阳县、陇县,是年8月裁撤。建国后,1950年5月,撤销邠县分区,彬县隶属宝鸡专区。

1956年10月,直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1958年12月,邠县、长武县、栒邑县合并为邠县,直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

1961年1月,隶属咸阳市人民委员会。1961年8月,撤销邠县大县建制,恢复原邠县,改属咸阳地区行政公署。

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邠县改为彬县。1983年4月,咸阳地区改为省辖咸阳市,彬县遂为市属县至今。

5.彬县的民族习俗简介

彬县旧名邠/豳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咸阳市西北部,地处渭北塬。

南距咸阳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肃平凉160公里,是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地处甘肃平凉、陕西宝鸡、铜川、咸阳四个城市的几何中心。彬县煤炭资源储量非常丰富,位于陕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长煤田腹地。

全县版图形似正写的“人”字,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素有“丝路明珠”之称。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

全县辖1办8镇247个行政村,总面积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万亩。彬县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关中产粮基地之一。

戏剧彬县戏剧演出历史久远,至明清大盛。时村村有戏楼,多处有庙会,逢会有大戏。

剧种以秦腔为主,兼有眉户、弦板、道情等。至民国初期,有30多个“自乐班”活跃在乡村。

继而又有北极镇六甲村的“六民社”、县城的“三民社”等演出戏班及皮影、木偶戏在城乡演出。戏剧演出多在庙会、祈雨、丰收庆典、红白事等场合。

社火社火是在鼓乐、戏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通常农历年末岁首排练,元宵节前后演出,正月底结束。

演出之夜燃火挑灯,游村转户,鼓乐队开道。出演时,礼炮轰鸣,彩旗前导,鼓乐、高跷、亭子、马队殿后,如三军出征,威武雄壮。

社火内容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传统剧目等。演员根据故事情节着妆,表现喜、怒、哀、乐模样,形象逼真。

刺绣刺绣,是彬县妇女传统的针黹女红工艺。多绣在衣领、挽袖、肚兜、鞋面、鞋底、枕顶、荷包、门帘、窗帘等日用品上,图案有松鹤竹鹿、寿桃花卉、福禄富贵和各种几何花纹图形。

尤以鞋底工艺见长,纳扎式样有“九针”、“升底”、“水波浪”等。针脚细密、图案简朴。

[25]。

6.赞美家乡彬县新变化的征文1200

我的家乡彬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之处,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素有“丝路明珠”之称。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彬县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家乡的历史古迹闻名遐迩,位于彬县城西十公里的西兰路旁,寺窟始凿于北朝,大规模开凿于唐初,贞观二年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他指挥的彬州浅水原大战和五龙阪大战中阵亡将士而建,起名应福寺。北宋改名庆寿寺。明以来俗称大佛寺,以阿弥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

大佛寺因山起刹,雕石成像,分为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学者毕沅誉为“关中第一奇观”。

彬县的文化底蕴浓厚,戏剧演出历史久远,至明清大盛。时村村有戏楼,多处有庙会,逢会有大戏。剧种以秦腔为主,兼有眉户、弦板、道情等。至民国初期,北极镇六甲村的“六民社”、县城的“三民社”等演出戏班及皮影、木偶戏在城乡演出。戏剧演出多在庙会、祈雨、丰收庆典等场合。

7.彬县在古代历史中曾用过哪些名字

彬县旧名邠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咸阳市西北部,地处渭北塬。

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为豳国。

秦(前221~前206),设漆县

西汉(前206~8)王莽改漆县为漆治县。

东汉(25~220),设立新平郡。

大统十四年(548),分泾州之新平郡设立南豳州。

废帝三年(554),改为豳州

隋(581~618),开皇三年(583),撤销新平郡,移白土县治于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县,隶属豳州。

元元年(758)又改为邠州,属邠宁节度。

民国(1912~1949),二年(1913),废州设邠县,属关中道。

十七年(1928)3月,设邠乾区,隶属陕西巡按使,辖邠县、乾县、永寿县、长武县、麟游县、栒邑县、淳化县、耀县、汧阳县、陇县,是年8月裁撤。

建国后,1950年5月,撤销邠县分区,彬县隶属宝鸡专区。1956年10月,直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1958年12月,邠县、长武县、栒邑县合并为邠县,直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1961年1月,隶属咸阳市人民委员会。1961年8月,撤销邠县大县建制,恢复原邠县,改属咸阳地区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邠县改为彬县。1983年4月,咸阳地区改为省辖咸阳市,彬县遂为市属县至今。

8.美丽的家乡(彬县)征文

我的家乡彬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之处,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素有“丝路明珠”之称。

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彬县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家乡的历史古迹闻名遐迩,位于彬县城西十公里的西兰路旁,寺窟始凿于北朝,大规模开凿于唐初,贞观二年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他指挥的彬州浅水原大战和五龙阪大战中阵亡将士而建,起名应福寺。北宋改名庆寿寺。

明以来俗称大佛寺,以阿弥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大佛寺因山起刹,雕石成像,分为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学者毕沅誉为“关中第一奇观”。

彬县的文化底蕴浓厚,戏剧演出历史久远,至明清大盛。时村村有戏楼,多处有庙会,逢会有大戏。

剧种以秦腔为主,兼有眉户、弦板、道情等。至民国初期,北极镇六甲村的“六民社”、县城的“三民社”等演出戏班及皮影、木偶戏在城乡演出。

戏剧演出多在庙会、祈雨、丰收庆典等场合。

9.陕西彬县御面传说历史不超150字

彬县御面是陕西省咸阳市彬县著名的汉族传统小吃。

御面,又称玉面、淤面。是一种有别于凉皮的面粉特制食品。

以其制作方法称为“淤面”,以其色亮如玉称为“玉面”,以其为宫中贡品而称为“御面”。 相传为当年周太王古公亶父居豳时夫人姜女所发明。

姜女是《诗·大雅·绵》中盛的贤美聪慧夫人,以善于 烹调著称。后来古公亶父由豳迁岐,途经乾县梁山,姜女也将御面制作技艺带到了乾县、岐山一带,只不过因水土关系,那里的小麦面粉做成了流传至今的“面皮”。

过了100多年,古公亶父的重孙周武王灭商建周,亲自来祖地豳国朝拜,专要曾祖母创始、曾祖父命名的玉面吃。由此淤面又称为“御面”。

建都咸阳、长安的秦汉唐各代,彬地御面一直为宫中食品。清慈禧太后晚年喜欢翻阅历朝案卷,对周人先祖居豳的历史及《诗·豳风》颇有研究,因而在颐和园修了“豳风桥”,她竟然从古籍中查到了3000多年前周太王元妃姜女制作淤面的记述,深为感动。

后来八国联军入侵,慈禧逃到西安时,特地点了邠州淤面。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旅途易

原文链接:http://nr.changxinxi.com/lvyougonglue/93135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