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文是怎样的一种文字?
女真文分为女真大字和女真小字。女真字结构简单,笔画有横、直、点、撇、捺等。书写方式自上而下,由右向左换行。女真文借用汉字笔画拼写女真语,属于表意文字。女真文在南宋人周密的《癸辛杂识》中便有记载,此后中原地区遂无人得识。直到1829(清道光九年)才有清人刘师陆撰《女真字碑考》始作研讨,但却误将陕西西安碑林《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碑上的契丹字和河南开封《女真进士题名碑》上的女真字分别视为女真大小字并广布此舛误,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断绝。直到20世纪50-60年代,随着多方契丹大小字碑刻的出土和发表,金光平等相对确凿地勘定了今存的女真字多为大字。《金史》对于大小字的区别无明确叙述。根据资料和研究似乎可以表明,流传至今的文字大多为女真大字——晚近在陕西碑林孝经台内发现距女真文创制日期较近的《女真字文书》金人手写残片,加强了这一证明。
可以确证的女真小字作品,今存仅为两道符牌,即1972年河北承德发现的金银走马牌和1976年见于苏联滨海边区“国信”银牌。关于女真字和契丹字的具体关系,据《金史》的记载:希尹乃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该国语,制女真字。(《完颜希尹传》)希尹乃依仿契丹字,制女真字。
(《勗传》)合并上述史料,更为可信的解释当是女真字的最初参照应为契丹字中最接近汉字的大字;考虑到后来熙宗又另创文字与之并行国内,因而女真大小字的蓝本或许分别为契丹大小字。这方面的详细研究见于20世纪中叶日人山路广明和国人金光平的有关论著。与契丹字类似,女真大字为线性排列书写的单体字;女真小字大多则为合体,且其中的字素似乎更多直接采自大字。现存女真文资料反映出女真字系统为一个表意字(ideogram)和表音字(phonogram)的混合体且后者占据明显的多数;表音字最初可能虚化自表意字而用于记录女真语中难以忽略的变格变位后缀,在表音字增多后原来以纯粹表意字记录的语词也改用表意-表音字混合记录,这使得女真字文献更多体现出现代日文书面文献的特点来。
时代靠后的文献(含明代编纂的《女真译语》)中大量女真语词皆为多个表音字的连缀拼合,表意字仅仅用来记录一些固有名物名称的词干了。关于现存女真文的总字数,葛鲁贝的统计是698字;金启孮在编纂字典时计为859字;乌拉熙春通过对《女真文字书》残叶的研究又认为:《女真文字书》残叶所反映的可识别字形,不计重复共计1196字,其中未见于其他已知文献的女真字为584个,故现存女真字总数已达1443个。
西夏文、女真文和满文有什么不同?你见过这些文字书法吗?
西夏文 西夏文是西夏(1038-1227)建国前夕,公元1036年由开国皇帝李元昊下令,命大臣野利仁荣主持创制。西夏文是记录西夏王国主体民族党项羌族语言的,故史称「 ”番字”或「 ”番书”。西夏建国后尊为「 ”国书”,在 *** 公文和民间广泛应用。 西夏文是模仿和借用汉字的笔画重新创制的一种全新的方块文字。字形笔画繁冗,结构复杂,大部分的字都在十画以上。与汉字比较,基本笔画有汉字的点、横、竖、撤、捺,左拐、右提等,而没有汉字常见的竖钩。 其中,以斜笔的撇、捺较丰富。西夏文字属汉文字体系,凡认识汉字的人,初看似识,细看又一字不识。据现有资料,西夏文字有六千多个单字,文字结构有一定规律。 西夏文字是一种当时广泛推行使用的文字,西夏历朝皇帝都动用人力物力用西夏文翻译汉文儒家经典和汉、藏文佛教经典。 现今传世的西夏文字文献、文物种类有官私文书、法律条令、审案记录、买卖文契、文学历史著作、字典辞书、壁画题记、碑刻、岩画、木简、器物、符牌、印章、钱币文字等等。 西夏从宋朝传入印刷术。西夏文字的抄本、刊本文献,已发现的至少有十数万件以上。西夏文字文献的藏品中已发现数种早期的雕版印刷和泥、木活字印本。 迄今发现有确切年代记载的最早的西夏文字文献是一份草书《瓜州审案文书》,署年为西夏惠宗李秉常天赐礼盛国庆元年(1069)。西夏灭亡后,元、明两代都 曾用西夏文刊印佛经和刻石。现在知道有确切纪年最晚的西夏文字石刻是出土于河北保定市郊寺庙遗址,刻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的西夏文陀罗尼经《相胜幢》。 大约到明朝中叶以后,西夏文字逐渐被世人遗忘。清末甘肃武威学者张澍(1776-1874)于嘉庆九年(1804)在武威城北大云寺封闭的碑亭中发现建于西夏崇宗李乾顺天祐民安五年(1094)西夏文汉文合璧《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一通,西夏文字得以重见天日。 20世纪初,中外学者根据有限的资料开始对西夏文字的解读,但进展不大。1909年黑水城西夏文遗书中发现了西夏人骨勒茂才编纂的西夏文汉文双解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 本书以事门分类,每一词分列西夏文、汉译文、西夏文汉字注音、汉译文西夏字注音四项,是供西夏人和 *** 互相学习对方语文而编的学习手册。此书的发现成为解读西夏语文之谜的一把「 ”钥匙”。 女真文 女真是历史比较久远的中国北方民族之一,先秦称肃慎,汉至晋日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谓之靺鞨,辽代为避兴宗耶律宗真讳而改称女直。女真世代繁衍生息在白山黑水之间,辽天庆四年(1114),完颜阿骨打起兵叛辽,次年称帝,国号大金。 金朝共历9代,延祚119年,1234年被蒙古所灭。女真古无文字,建国后,为了加强统治、完善制度,强调「 ”凡事欲轶辽世”,开始着手创立自己的文字。 史载金朝曾创制女真大、小两种文字。女真大字是金太祖命完颜希尹、叶鲁等创制的,于天辅三年(1119)颁行;女真小字是金熙宗创制,于天眷元年(1138)颁行,并与大字一起行用。 金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沿用契丹字,直到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女真文才得以广泛应用。 金朝灭亡后,女真文在东北女真人聚居地继续使用,建于明成金祖永乐十一年(1413)的《奴儿干永宁寺碑》碑阴刻女真文、蒙古文各十五行,证明在立石地点范围内女真文还是通行的文字。 现存的女真字是表意文字,是在汉字或契丹字的基础上加减或变笔创制的。现存女真文资料可分为三类:碑铭、文献和牌印墨迹等。 碑铭主要有:《大金得胜陀颂碑》、《女真进士题名碑》、《奥屯良弼诗碑》、《庆源郡女真国书碑》《九峰石壁纪功碑》、《屯良弼饯饮碑》等,其中《奥屯良弼诗碑》为现存唯一一块行书体女真字石刻。 现存的金代女真文字书主要有两样残页,「 ”西安碑林女真文书残页”和「 ”列宁格勒藏女真文书残页 女真文献资料比较重要的是明代四夷馆编纂的《女真译语》,解读女真碑刻主要依赖此书。此外还有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正稿载录的「 ”明王慎德,四夷咸宾”八个汉字的女真文译文、「 ”国之诚”银牌、刻有女真文边款的官印等。 满文 满文是在蒙古文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创制的一种拼音文字。在清代称作「 ”清文”或「 ”国书”。 满族的先世女真人,初无文字,曾使用过契丹字。金太祖时创制了女真大字,金熙宗时又创制了女真小字。金灭亡后,只有留在东北本土的少数女真人仍用女真文。经元、明两朝,蒙古语言、文字对女真人影响深刻。 1599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命额尔德尼、噶盖二人在蒙古字母基础上创制满文并颁行,称「 ”无圈点满文”或「 ”老满文”。但是这种文字在记录满语时仍有困难,尤其是拼写人名、地名时容易出错,所以皇太极于天聪六年(1632)命达海改进。 主要改变了字母写法,在字母旁边加圈加点以区别同形字的读音以及另造译写汉字音的字母。改进后的满文称「 ”有圈点满文”或「 ”新满文”。 满文为表音文字,有6个元音字母,22个辅音字母,10个专门拼写外来音的字母。每个字母代表一个音位,同一字母在词首、词中、词尾时,写法各不相同。 满文的基本笔画有:字头、字牙、字圈、字点、字尾等。字母没有大写和小写区别,运笔顺序为自左而右、从上到下竖写。满文有篆字32种,主要使用于玉玺、印信、碑额和钱币。 有清一代,用满文写作、翻译了大量书籍。老满文仅仅使用30余年,所以保存至今的文献不多,最著名的是《满文老档》。此外,还有天聪初年的《国史院档》。 《清太祖朝战绩功录》、《大金喇嘛法师宝记》和满文木牌等。新满文的使用几乎与近300年的清代相始终。 其文献包括书写印制的书籍、档案资料;汉文和其他种文字文献的满译本;用满文标注的地图、绘画;用满文或满文与其他文字合璧镌刻的碑刻、钱币、金属器具或木制器具等。 满文原著和译著范围很广,数量很大,共有数千部。满文档案内容十分丰富。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就收藏了150余万件。 此外,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 *** 等省区和台湾的档案部门或图书馆,均藏有满文文献。有些满文文献,还流散于日本、俄罗斯、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
世界上消失的五个字是什么?
世界上消失的五个字如下:
一、契丹文
契丹文是辽代契丹人为记录契丹语而参照汉字创制的文字,属于汉字的派生文字,在契丹族建立的辽国有官方文字地位。分大字和小字两种。大字和小字都有表意和表音的成分,小字的表音成分比大字多。虽然大字和小字都没有被完全解读出来,但小字的研究比大字更为充分。
二、西夏文
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属表意体系,汉藏语系的羌语支。西夏人的语言已失传,跟现代的羌语和木雅语关系最密切。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称帝前的大庆元年,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特点。
三、女真文
女真文是金代女真人创制的文字。据《金史》记载,金太祖阿骨打命完颜希尹仿契丹文和汉字制女真字。“女真大字”于天辅三年(1119年)颁行。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又制新字,称为“女真小字”。女真小字传世的女真文主要是一种与方块汉字相似的单文。
四、方块壮字
方块壮字是壮族同胞在唐朝的时候参照汉字发明的,这种字乍一看就像电脑中的乱码一样,它们基本上是由两个汉字拼成的,所以有很多字可以“断字取义”。
五、古白文
古白文是白族同胞的文字,同样出现于唐朝,不过比方块壮字要晚两百多年。
中国有哪些已经消失的文字?
已经消失的文:女真文,契丹文,突厥文,巴斯巴蒙文,栗特文,佉卢文,吐火罗文,西夏文,于镇文。
1、女真文
女真文是金代女真人创制的文字。据《金史》记载,金太祖阿骨打命完颜希尹仿契丹文和汉字制女真字。“女真大字”于天辅三年(1119年)颁行。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又制新字,称为“女真小字”。女真小字传世的女真文主要是一种与方块汉字相似的单文。
2、契丹文
契丹文是辽代契丹人为记录契丹语而参照汉字创制的文字,属于汉字的派生文字,在契丹族建立的辽国有官方文字地位。分大字和小字两种。大字和小字都有表意和表音的成分,小字的表音成分比大字多。虽然大字和小字都没有被完全解读出来,但小字的研究比大字更为充分。
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下令停用契丹文。
3、突厥文
突厥文(Turkic script),7~10世纪突厥、维吾尔、黠戛斯等族使用的拼音文字。又称鄂尔浑-叶尼塞文、突厥卢尼克文。通行于鄂尔浑河流域、叶尼塞河流域以及今中国新疆、甘肃境内的一些地方。突厥文各种文献中所用字母数目不一,形体多样,一般认为有38~40个。大部分源于阿拉米字母,一部分来自突厥的氏族或部族标志,还有一些是表意符号。
4、西夏文
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属表意体系,汉藏语系的羌语支。西夏人的语言已失传,跟现代的羌语和木雅语关系最密切。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称帝前的大庆元年,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特点。
曾在西夏王朝所统辖的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等广阔地理带中,盛行了约两个世纪。元明两朝,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了大约三个世纪。西夏文专家李范文认为,全部西夏文字共计5917字,而实际上有意义的字共5857字。
5、八思巴蒙文
是元朝忽必烈时期由“国师”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文字,世称“八思巴蒙古新字”,它的创制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蒙古人社会的文明进程,伴随着蒙元帝国的消亡,八思巴文亦被逐渐废弃,成为一种”死文字”。
女真族文字的介绍
女真族文字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女真族曾用来记录女真语的文字。女真文创制于12世纪金国建立后不久,与汉字同为官方文字。13世纪金亡于蒙古人之手后仍在部分女真诸部中使用至15世纪中叶,后为满文所取代。明朝初年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中还有少量使用。永乐年间四夷馆编写的《华夷译语》有女真馆杂字和来文,是研究女真文最主要的参考资料。1413年树立的永宁寺碑是现存唯一金朝灭亡之后的女真文碑刻,在黑龙江下游今俄罗斯特林附近。现存女真大字石刻共计12件,其中11件属金代、1件属明代。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旅途易